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重要新闻
打造感知大地的“敏感神经”--《南京日报》
打造感知大地的敏感神经
南大团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发布时间:[2019-01-09] 作者:[本报通讯员 齐琦 本报记者 谈洁] 来源:[南京日报]
 
      一根头发丝粗细的光纤,根据不同地质工程环境和多场监测要求,穿上“定制”的外衣,变成敏感强健的“感知神经”,使得隧道、堤防、地基、地铁等基础工程设施一有灾害异动,远在千里的监测系统就能立刻发现目标,精准预警。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施斌教授团队历经20年攻关,形成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设备,创造性地建立了地质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体系,在地质工程灾害机理和理论判据方面取得新突破。昨天,该团队荣获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特别是近40年来,随着基础工程建设的高速发展,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扰动更加剧了各类灾害的发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类自然和工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元人民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迫在眉睫。
      施斌介绍,地质灾害和各类岩土工程具有规模大、影响因素复杂、隐蔽性强、跨越区域多、环境恶劣、实时性监测要求高、监测周期长等特点,传统的点式、电测类监测技术和手段难以满足防灾减灾需求,也给灾害的预警预报和防治带来巨大的挑战。
      从1998年到2018年这20年间,团队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断创新,在地质与岩土工程多场多参量分布式传感介质、长距离解调设备、监测方法与系统集成、地质工程灾害机理和理论判据等方面取得了十余个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的突破。施斌形象地将这些成果比喻为“神经”“大脑”和“身体”:创制出了30余种适用于不同地质工程条件监测的传感光缆;研制出了米级量程的大变形场和厘米级空间分辨率的温度场传感光缆、可加热的水分场监测复合传感光缆等;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商用化的分布式光纤应变单端解调设备……
     据介绍,团队的成果已应用在港珠澳大桥、北京故宫、锦屏电站、延长油田、城建隧道等300余个项目中,共有40余种产品推向了国内外市场,相关技术产品已出口到英国、美国、意大利、智利、马来西亚等国,节省部分工程监测费用70—80%,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将光纤变成连接人类与大地之间的‘神经’,让我们能够感知大地,减轻各类地质与岩土工程灾害,造福人类,这是我毕生的追求。”施斌说。今后,他们将进一步完善相关技术和产品,在光纤化学场监测、地震波监测等方面不断开拓,在地质与岩土工程领域继续发挥引领者的作用。
  • 版权所有: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 ICP:苏ICP备11065850号-1

    电话:0512-62872168 传真:0512-62872168 地址:苏州工业园区仁爱路150号

  • 微信

    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