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苏州这一成果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今天(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对为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施斌教授领衔的创新创业团队的“地质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成果,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也是中国科研团队在地质与岩土工程监测领域取得的又一项引领国际科技前沿的重要成果。
海归学子心系“大地”
实现目标困难重重
中国是一个地质灾害与岩土工程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特别是近40年来,随着我国基础工程建设的高速发展,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扰动前所未有,并大大加剧了各类灾害的发生,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类自然和工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二千亿元人民币。因此,防治各类地质与岩土工程灾害是我们国家的重大需求。
1998年,施斌从美国访学回来,恰逢长江发生特大洪灾,当时施斌随同一个日本专家组对长江堤防进行考察。当来到最危险的荆江大堤考察时,他了解到数百号人手牵手在农田里寻找管涌灾害点,心情十分沉重。也就在这个大堤上,施斌从考察团里了解到国际上正在研发一种分布式光纤测量技术,能够长距离、分布式监测被测物的形变和温度等物理指标。
获悉后,我当时十分的兴奋,因为这一技术十分适合用于堤防这样的地质工程灾害的监测,于是,我决心将这一技术应用到地质灾害预警与岩土工程的安全监测中。但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所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不仅需要引进成熟的信号解调设备,还要克服技术上的难关和同事的不理解。”施斌教授告诉看苏州记者,他始终认为一个应用性学科必须通过学科交叉和融合才能发展,因此克服了种种困难,坚持要将这件事做下去。
20年的艰辛探索
最终迎来胜利的曙光
于是,在日本友人的支持下,施斌去了日本学习交流,研究这一技术。2000年,国家“985”工程启动,在学校领导的强力支持下,施斌团队获得了第一笔研发资金,开始了近20年的科技攻关。从实验室建设到研发设备购买;从理论模型的建立到试验模型的创立;从一次次的试验失败到一个个理论和技术问题的突破;从产学研平台搭建到企业平台的成果转化……施斌与其团队历经了艰苦的奋斗,终于迎来了今天的成果。
“我们这个成果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98年至2008年,是成果的基础研究阶段;第二个阶段从2009年到2015年,是成果的转化阶段;第三个阶段从2016年至今,是成果的快速应用和推广阶段,这一阶段技术产品不断被社会认可和接受,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南京大学地质工程学科的发展。”
回忆起成果形成的三个阶段,施斌说最难忘的还是奋斗的阶段,“这一阶段是本成果形成过程中最具挑战、最为艰辛、最能考验信心、决心、毅力和胆略的生死关键阶段,谁能够挺过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谁就能看到成功的曙光。特别感谢南京大学、苏州市政府和苏州工业园区给了我们团队这样一个宽松的平台和创新的环境,使我们能够在产学研机制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并取得了成效。
团队作战攻克技术难关
减轻地质灾害成一生追求
二十年的艰辛探索和不断创新,施斌团队开创了地质与岩土工程监测新的技术领域,使地质工程监测技术从点式走向分布式,从电测时代走向了光感时代。目前,施斌团队所研发的40余种产品已在长三角和京津冀地面沉降区、南水北调、三峡库区、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等300余个项目中得到应用,相关技术产品已出口到英国、美国、意大利、智利、马来西亚等国,节省部分工程监测费用70-80%,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将光纤变成连接人类与大地之间的'神经',让我们能够感知大地,减轻各类地质与岩土工程灾害,造福人类,这是我一生的追求。”施斌告诉看苏州记者,这一成果的取得凝聚了100多位教师、科研人员、研究生、工人技术人员的辛勤付出,此次荣获这么高的荣誉,是对整个团队的奖赏,未来将再接再厉,勇攀高峰,为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
据了解,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每年举办一次,首届大会于2001年2月19日在北京举办。大会缘起于国务院于1999年发布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该条例对我国科技奖励制度进行了改革,标志着我国科技奖励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改革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更加完善,形成了最高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五大奖项,在推动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等方面更好地发挥科技奖励的杠杆作用。(看苏州专稿 文/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