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重要新闻
巨龙跨越伶仃洋 | 港珠澳大桥工程背后,有南大人的一份力!
巨龙跨越伶仃洋 | 港珠澳大桥工程背后,有南大人的一份力!
 
在伶仃洋上“作画”
在大海深处“穿针”
一桥飞架三地
碧海终成通途
 
      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由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港珠澳大桥顺利通车。满载货物的货车快速过关,旅客出发顺畅,这座筹备六年、建设九年、历时足足十五年方建成的“国之重器”正式走入普通百姓生活,开启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崭新未来。
      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西接广东珠海和澳门,分别由三座通航桥、一条海底隧道、四座人工岛及连接桥隧、深浅水区非通航孔连续梁式桥和港珠澳三地陆路联络线组成。其中,三座通航桥从东向西依次为青州航道桥、江海直达船航道桥和九洲航道桥;海底隧道位于香港大屿山岛与青州航道桥之间,通过东西人工岛接其它桥段;深浅水区非通航孔连续梁式桥分别位于近香港水域与近珠海水域之中;三地口岸及其人工岛位于两端引桥附近;通过连接线接驳周边主要公路。

      最长跨海大桥、最长沉管隧道、最精准的“海底之吻”……作为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岛、隧“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创下了多个记录。除了技术上的极大创新,大桥在设计上也兼具深厚的美学内涵。三座通航孔桥分别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九洲桥又称“风帆塔”,寓意“扬帆远航”;江海桥又称“海豚塔”;寓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青州桥又称“中国结”,寓意“三地同心”。
    “轮势随天度,桥形跨海通。”当古人充满浪漫主义的想象终于变为现实,我们不能忘记背后千万建设者十几年如一日的辛勤劳作。而这其中,就有南大人为这个被英国卫报称作“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世纪工程默默付出的身影。
 
施斌教授团队为港珠澳大桥监测提供先进光纤传感器
 
施斌,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地质与岩土工程的监测与评价研究。
 
    “港珠澳跨海大桥正式开通了,可喜可贺!这座伟大的跨海交通工程凝聚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智慧和辛劳,而我凝望着它,更有一种特别的喜悦。”
      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施斌教授向我们表达了他心中的自豪与喜悦,他带领团队为大桥检测部门研制出了能够抵御海洋高盐高湿海况的光纤传感器,为钢桶沉井的安全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围堰开挖过程中需要对钢桶沉井进行变形监测,但由于其处于海水环境中,常规的传感器易于被海水腐蚀而失效,难以满足沉井长期监测的要求。
      为此,施斌教授团队历经数周的技术攻关,研制出了能够抵御海水浸泡腐蚀的光纤表面应变计和带式光纤传感器,并设计了一套引线保护方法,为沉井的监测做出了贡献,其中“带式光纤传感器经后续改进,现已在海洋风力电站和钻井平台监测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负责传感器研发的魏广庆博士告诉我们。

布设光纤传感器
       近20年来,施斌教授的团队在地质与岩土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方面,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形成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设备,创造性地建立了地质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体系,在地质工程灾害机理和理论判据方面取得新突破。已有40余种产品推向了国内外市场,并在300余个重要项目中得到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是我们永远的追求。”施斌教授深情而自豪地说道。
      心怀壮志踏浪去,碧海作舟云为帆。正是有了无数和盛昭瀚教授、施斌教授团队一样辛勤奉献,勇于攻坚的科研工作者,今日的我们才能看到港珠澳大桥这样的“国之重器”,今日的中国才能建成这一被英国卫报称作“新世界第七大奇迹”的宏伟工程。
      两岸三地紧密相连,伶仃洋里不再伶仃。港珠澳大桥如同一座屹立于海洋之中的丰碑,展示着大国工匠敢想敢做,脚踏实地的精神,号召着一代代南大人不忘初心,为祖国更美好的明天不断奋斗!(来源:“南大青年”微信公众号摘录  图片:来自网络 文字:杨昌菊  林玮琦 )
  • 版权所有: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 ICP:苏ICP备11065850号-1

    电话:0512-62872168 传真:0512-62872168 地址:苏州工业园区仁爱路150号

  • 微信

    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