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重要新闻
南京大学新增两位中科院院士、一位中科院外籍院士

南京大学新增两位中科院院士、一位中科院外籍院士

     12月19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陈骏教授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吕建教授新增选为2013年度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化学与生物医药科学研究所所长阿龙•切哈诺沃教授新增选为中科院外籍院士。迄止,南大两院院士人数达34人,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陈骏,地球化学家、南京大学教授。1954年10月生,江苏扬州人,198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地球化学专业,1985年获南京大学矿床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8~1989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进行合作研究,1992年被聘为教授,199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2年入选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2003-2013年)和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2008-2012年);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地质地球物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之一,《中国科学》与《科学通报》理事会理事和《地质学报》、 《地质论评》、《第四纪研究》、《地球化学》等杂志编委。
      陈骏教授长期从事亚洲风尘地球化学研究和华南锡矿地球化学研究,并作出了重要贡献。用矿物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示踪风尘物源,揭示了亚洲风尘的潜在源区;通过对我国北方沙漠和黄土风化成壤过程中元素的活动性研究,创建指示古季风气候变化的地球化学指标,明确指出亚洲季风对大陆风化过程和全球变冷的重要影响;从1980年代开始围绕含锡花岗岩的物源性质、演化程度、成矿能力和找矿标志开展研究,系统揭示了华南锡矿成矿地球化学过程,提出华南最重要原生锡矿三阶段成矿模式和锡石-硫化物矿床的找矿模型。已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20余篇,其中SCI论文105篇,SCI他引1100多次;主编出版《地球化学》教材和《锡的地球化学》专著;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和省部级一等奖3项及二、三等奖各1项,曾获中国地质学会全国青年科技一等奖(金锤奖)。他培养的研究生中有两人分别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和提名奖;所带领的表生地球化学团队荣获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
       吕建,计算机软件专家、南京大学教授。1960年3月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 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系,1988年于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6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7年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999年获中创软件人才奖;2000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2007年被评为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首席科学家;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作为学术带头人,吕建教授的“面向Internet的软件方法与技术”团队于2005年和2007年分别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由他担任主任的“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与2012年连续两次获评信息领域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
      软件方法学对于提高软件生产率和保障软件质量具有核心与基础作用。吕建教授以探索建立新型软件方法学作为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长期坚持该领域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与应用实践,在软件基础理论与方法、网构软件方法学、新型软件平台及应用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和创新性的成果,为中国软件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他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与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发表论文150余篇,授权专利11项,合著学术专著2部,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引用与认可。
阿龙•切哈诺沃(Aaron Ciechanover),1947年生于以色列海法,1981年在以色列海法工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84年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80年在以色列海法市工学院任教,1992被聘为教授。2004年与以色列科学家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Hershko)、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IrwinRose)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是第一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以色列人,以色列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08年被聘为南京大学名誉教授,现任南京大学化学与生物医药科学研究所所长。(来源:南大新闻中心 齐琦 张文江 陈旸)

相关链接﹥﹥

南京大学新增两位校友院士

      在2013年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上,南京大学两位校友周成虎和赵沁平分别当选。

      周成虎,男,1964年8月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应用专家。1984年获南京大学陆地水文专业学士学位,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自然地理专业硕士学位,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1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2013年,加盟由南京大学牵头的“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任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南海遥感动态监测与情势推演平台平台长。2013年增补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空间数据的知识挖掘、地学智能计算、洪水灾害的数值模拟分析与评估信息系统、遥感影像的地学分析与应用。主持和参加“重大自然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运行系统”、“香港环境遥感综合研究 ”、“Multi-Resolution Land Use & Land Cover”等国家九五攻关、863计划和国家合作等项目。先后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赵沁平,1948年4月生,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1984年—1989年,在南京大学计算机系攻读博士研究生,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4月任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2005年11月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现任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任、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理事长、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2013年增补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主要设计、实现者之一,完成了我国第一台采用软硬件技术相结合的并行推理系统NDPIS;作为项目主持人实现了我国第一个功能比较完整的类比推理系统BHARS和类比推理部件板ARC;作为系统集成单位的负责人,主持了国家“863”计划计算机主题重点项目“分布式虚拟环境”的研制工作。与合作单位一起,初步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基于关于专用网络的分布式虚拟现实研究与应用开发支撑环境。
      据统计,建国以来,两百五十多位南大学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其中,改革开放后毕业的南大本科学子,有十一位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得院士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一,还有两位分别当选美国科学院和美国工程院院士。(来源:南大新闻中心 齐琦)

  • 版权所有: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 ICP:苏ICP备11065850号-1

    电话:0512-62872168 传真:0512-62872168 地址:苏州工业园区仁爱路150号

  • 微信

    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