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重要新闻
南京大学(苏州)高新院与巴黎行政管理学院签署框架合作协议
建起53个研究院,承担1159项科研项目,苏州已成为全球智力机构汇聚热土
苏州:人间天堂全球借智
 
    12月14日下午1点多,记者敲开了苏州市科技局科技合作与交流处办公室的门,没想到处室里的同志都在埋头工作。副处长秦小鹏在苏州研究院建设统计表格上郑重地写下“俄罗斯国际科学院苏州研究院”,这是苏州的第53个研究院。他感慨道,现在苏州产学研共建研究院的热情空前高涨,建成了使用面积55万平方米的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了研究院在各区县全覆盖。
    近年来,苏州悄然崛起一个“中科系”——中科院100多家研发机构十分之一在苏州。不仅如此,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苏州纳米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吴江、相城)汽车研究院、昆山智能机器人研究所等也纷纷成立。昔日“人间天堂”姑苏,已经成为全球智力机构争相汇聚的热土。
    2011年,苏州市共建研究院承担科研项目1159项,科研总经费12.3亿多元。高新技术投入产出比至少在10倍以上,但苏州人更看重的是,这些汇聚全球顶尖技术的研究院,恰如一座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著名经济学家、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说,苏州研究院紧紧把握住了全球科技进步的最新脉动,为区域经济找到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活水源头”。
    搭平台:不再“小桥流水”,处处“大院大所” 
    抢项目:民企4800万元参研中科院无人直升机 
    ——政企合力,借智全球,孕育一个个新兴战略产业 
    【案例对对碰】 今年年初,苏州接连建成两所纳米技术及产业研究院。 
    1月30日,由苏州工业园区与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合作共建的江苏省(苏州)纳米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该研究院规划总投入4亿元,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将引进10余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组建130人的专职研发及运营团队,以突破纳米产业发展瓶颈为核心。 
    2月22日,苏州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苏州工业园共建纳米技术联合研究院。滑铁卢大学以研发出黑莓手机而闻名,是国际上第一所开设纳米本科专业教育的学校。今后,两所大学的教授将一对一合作,共同从事纳米技术的研发以及人才培养。 
    纳米,一种长度单位,是“米”的十亿分之一,纳米技术如今已成为世界各国积极发展的重点。 
    严冬时节,走进吴江华诚电子公司,记者看到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他们已经完成石墨烯等新型材料的前期研发,开发了量产化的设备,即将进入石墨烯的批量生产阶段。石墨烯,人类已知最薄的一种材料,具有超强导电性和强度,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这一研发成果是材料科学的一大突破,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领先的,是纳米材料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2012年9月,第三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发展论坛在苏州独墅湖畔举行,来自德国、美国、法国、瑞士、芬兰、意大利等22个国家的代表出席盛会。苏州市科技局负责人自豪地说,苏州纳米技术及产业化发展代表了中国最高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齐头并进。 
    这一切,都得益于苏州大力兴建研究院,招揽海内外顶尖人才,推动纳米技术及产业化研究。目前,苏州工业园集聚了以中科院纳米所为龙头的20多家纳米科研机构、170余家纳米高新企业,初步形成了以纳米新材料、微纳制造等领域为核心的产业布局。2011年,园区纳米技术产业产值突破60亿元,增长58%,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达千亿元。 
    在采访中,记者还听到了一个研究院建设的新创举。 
    今年10月,苏州中科新翔公司设立研发及试飞中心,致力于开发无人直升机系统。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而这其中两位民企主动出资4800万元,因为他们看中了无人机广阔的市场前景, 
    项目投产当年销售突破千万元,未来可形成百亿产业规模。 
    好项目,是稀缺资源,民企投资参建研究院,与科研机构定下“娃娃亲”,早介入、早培育,提前将看中的好项目揽入怀中。 
    【纵深解读】一个巨大的落差曾让苏州人十分纠结。论经济实力,去年苏州首次跻身GDP“万亿俱乐部”,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二;论科技竞争力,苏州却仅有4所本科院校,远远不能满足当地创新转型发展的需求。 
    落差,让苏州人警醒、思索、探寻。近年来,他们大力兴建53个与苏州主导产业相匹配的研究院,建成205个实验室、工程中心,创立了一批大学科技园,孵化了一批高科技企业。苏州已不再是“小桥流水”,闪烁着科技创新魅力的“大院大所”比比皆是。 
    研究院,正转化成苏州领跑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力量,并孕育产生出一个个新兴战略产业。    
    斥巨资 投入六亿元建清华汽车研究院 
    给编制 30名华裔科学家首获事业编制 
    ——互惠互利,留人留心,多赢合作才能走得更远 
    【案例对对碰】在苏州街头,记者看到了一款新能源客车——气电混合动力客车。这款由金龙海格生产的客车以液化天然气为动力,首批13辆已在高新区933路公交线路上投入使用。苏州金龙,我国新能源客车制造先锋,在本世纪初就与清华大学成功研发出我国第一代纯电动客车和油电混合动力客车。 
    如今,苏州与清华大学的合作进入到“蜜月期”。今年3月,清华大学苏州(吴江)汽车研究院正式启用,组建了特种车、混合动力客车、车联网等6个项目研发团队。今年7月,清华大学苏州(相城)汽车研究院揭牌,重点开展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应用技术研发。清华大学副校长康克军笑着说,苏州将我们汽车工程学院的最新研发成果和人才“打包”引进,这气魄真大! 
    很多地方与高校合作,挂个牌子剪个彩,就悄无声息了。可在苏州清华大学汽车研究院,200多名清华师生常驻于此,未来将增加到上千人。 
    奥秘何在?清华受益——苏州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建设出资6亿元,三年间,清华大学的一大批科研成果在苏州转化,获得了6000万元的科研经费。苏州受益——集聚在苏州的2000多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得益于清华大学的科技支撑,紧紧追赶国际先进技术,成为苏州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为了留“心”,苏州对科研人员不仅给钱、给政策,还给他们特殊的身份。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我们听到了一件新鲜事。来自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南加州大学等高校的一大批研究人员进驻研究院,其中有30名华裔科学家。为了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苏州工业园在人才引进上又开全国先河——几经努力,为他们争取到了事业编制。 
    吃了这颗“定心丸”,他们扎下身子一心一意搞研发,力求在纳米科学、绿色能源、生物医学、软件开发等领域实现新突破。 
    【纵深解读】近年来,很多地方开展产学研合作,前期热热闹闹,后期冷冷清清,出现了“空院”、“空所”现象,令人痛惜。 
    苏州在研究院建设中的手笔之大、理念之新令人感佩。苏州科技局的同志说,科研人员想什么,我们就给什么;他们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为了进一步落实全国创新大会精神,苏州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其中一条就是对特别重大研发机构建设,可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特别支持。 
    苏州整合各方资源,合力打造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模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赢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因为多赢,产学研合作之路才能走得更远。 
    拨改投 2000万换来一个占股的董事席位 
    拨改贷 5000万垒出一个“贷不完资金池” 
    ——“种子”资金,精彩“点播”,政企编织研究院建设“同心结” 
    【案例对对碰】在苏州科技局,我们听说了两个新名词:“拨改投”、“拨改贷”。这是苏州创新财政支出模式,用活科研经费,扶持研究院建设的一项新举措,为省内首创。 
    前不久,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在苏州工业园区建立研究院,重点研发和生产水下传感器。其成果是国内第一个投入实际应用的水下安保系统,被人们誉为“水下哨兵”,可以探测到数百米外的深水目标,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一沓订单早已握在手上。 
    对于这样的好项目,过去政府是直接拨款扶持,而现在苏州则是采取“拨改投”的方式,即将拨款改为投资,变项目建设的支持者为参与者。苏州科技局的同志说:“按照公司运作法规讲,我们理所当然地成为公司的股东。可是,政府并不从中分红,只是从中争取了一个董事的席位,参与到公司的重大事项决策中。” 
    “拨改投”,就像一个“同心结”,将地方政府与研究院紧紧地拴在了一起。 
    有人形象地将“拨改贷”比喻成神奇的魔法,去年苏州科技局借助“科贷通”,让5000万元资金放大了10倍,使得天臣国际医疗科技等中小企业获得了宝贵的资金支持。 
    “天臣国际”素有“专利大户”之称,公司与多家研究院合作,推出了一大批中、高端的外科手术器械,远销欧美、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直线型切割吻合器”等产品特别畅销。它在无影灯下对准病灶区,只需要半小时便能连切带缝一次到位。和国外进口的吻合器相比,它弥补了技术缺陷,更加符合亚洲人的体质,且价格还低10%—20%。公司董事长陈望宇说,就在我们最缺研发经费的时候,“科贷通”帮了我们大忙。 
    每年,苏州用于科技扶持的资金有4亿元,应该算不少了。可是,面对众多研究院建设的资金需求,还是感到“僧多粥少”。一个新思路让科研扶持经费放大了十倍。2010年5月,苏州市拿出5000万元和交通、浦发等十几家银行合作推出创新金融产品“科贷通”,在全省率先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一下子就垒起了一个5亿元的“资金池”,让100多家中小企业和研究院获得了宝贵的资金支持。 
    一年后,中小企业和研究院贷款很快就归还了。如此高的信誉度让金融机构信心倍增,今年苏州“科贷通”放贷规模将突破30亿元。 
    【纵深解读】即便是在苏州这样的富裕地区,地方财力也是有限的。怎样用好有限资金,扶持研究院建设,学问可大了。 
    “拨改投”,是一种战略性投资,将不断放大国有资产在研究院建设中的支撑作用。而“拨改贷”恰如“四两拨千斤”,将政府科技性资金由过去“点对点”的消耗性使用变为循环滚动使用,形成一个贷不完的“资金池”,大大提高了政府科技资金使用效率。 
    钱是有限的,创新的办法是无限的。用创新思维,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苏州正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精彩故事。
记者 拾景炎 嵇长青 邹平
《扬州日报》2012年12月15日
  • 版权所有:南京大学苏州高新技术研究院 ICP:苏ICP备11065850号-1

    电话:0512-62872168 传真:0512-62872168 地址:苏州工业园区仁爱路150号

  • 微信

    公众号

    微信